學會會訊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我們的高度在哪裡?參加天壇會有感

作者:李宗海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腦中風中心)

自2008年起至今,每年的六月份都會到大陸北京參加天壇國際腦血管病會議,一年一年地看到進駐的廠商日益增加,一波一波來自大陸各省份的醫護人員,將會場擠的到處都是黑壓壓的人潮,越來越令人感到震撼。

天壇國際腦血管病會議創立於2001年,自認是從此邁出了推動中國腦血管疾病事業發展的第一步,自詡北京奧運會是世界關注的焦點,而天壇國際腦血管病會議則是世界卒中學術界矚目的高規格的學術盛宴。宣稱一直堅持以“掌握國際脈動,打造國際腦血管病交流旗艦!”為最高宣言,以“學術、交流、發展”為宗旨,加快腦血管病在中國的發展,加強中國與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依照其官網(http://www.t-isc.com/ch/licheng.html)所述,2005年參會人數超過3000人,2006年天壇會正式成為國際卒中協會(ISS)和世界卒中聯盟(WSF)的區域性會議,2007年攜手世界卒中組織(WSO)參與主辦天壇會,標誌天壇會成長為具有國際水準的大型學術交流平臺,2009年天壇會參會人數超過5千人,全大陸66個城市上萬醫師通過網路直播參與了此次盛會。天壇會每年有計畫地邀請國際知名中風專家參加,2012年的天壇會更邀請了Marc Fisher教授及Philip B. Gorelick教授等多位國際級腦中風專家與會,極力提升天壇會的國際知名度。

從中國的歷史,在各個年代都是群雄並起,相互廝殺較勁,而到後來可能只有一個強者得以存活,看天壇會的發展,有點類似。在大陸首善之區的北京,北京醫院、協和醫院、中日友好醫院,有那麼多我們知道且叫得出來的醫院,但是天壇醫院,要不是參加了天壇會,當初我是連聽都沒聽過。為何一個天壇醫院做得出如此國際等級的學術會議?到底天壇會的魅力在哪裡?值得我們深思及反省。而反觀台灣好像是有些偏安台灣海峽,自娛娛人,天高皇帝遠。未來的路要如何走?我們的高度在哪裡?是台灣第一?東亞第一?亞洲第一?還是世界第一?我們有雄心壯志嗎?

在長庚體系我也辦了不少活動,長庚體系的腦中風登錄系統自2006年起開始規劃,2007年起陸陸續續的收案,2009年起全面的收案,雖不能說百分之百收案,但是95%以上尚不為過。2012年的高雄長庚由於住院醫師的離職潮,導致主治醫師需夜間值班,主治醫師們對系統的不熟悉,因此有反對登錄系統的聲浪,造成登錄系統的危機。但是危機就是轉機,透過院方及資管的協助,我們將自動收錄資料的範圍擴大至急診及護理紀錄,而減少了神經內科醫師的登錄內容。我們相信隨著長庚醫療體系電子病歷的無紙化作業,以及我們和院方以及資管同仁的持續定期改進會議(自2008年4月至2012年9月共舉辦了55次會議),腦中風登錄系統會更易於使用,資料的收集會更完善及確實。我記得在十多年前長庚醫療體系開始實施電子病歷時,當時的醫師們群起反對,罵聲不斷。但是走到今日來,電子病歷已經是日常作業,習以為常,並且即將病歷無紙化。

我和四院區的腦中風中心主任們也辦了長庚醫療體系四院區的腦中風中心研討會,每季定期地四院區腦中風中心醫師們聚在一起,針對登錄系統做改進,針對醫策會的指標達成率作檢討,至今也辦了23次。我們自認有在努力有在進步,但是若是易地處於大陸或是世界的高度,別人進步一丈,我們進步一尺,是否我們仍是會被淘汰?

我認為天壇會的成功有幾個要件,或許可以給我們借鏡。

  1. 堅持理念:要能堅持,持續改進,順勢而為,做出品牌,自然會成功。
  2. 團隊合作:合作力量大,交互聯盟,創造雙贏。
  3. 國際接軌:擴大視野,加強國際交流,讓別人了解我們。
  4. 企業經營:廣闢財源,建立經濟基礎,擴大事業版圖。

到了知天命之年,已知天命不可違,但是仍要如胡適之的所謂"做了過河卒仔,只有拼命向前",或是效法日本人的勇於die on table(過勞死),而非die in bed(壽終正寢)。奉勸各位即早規畫你的人生方向,亡羊補牢猶未晚也。


對於此文章如有任何問題或指教,歡迎來信至學會,編輯部後續會將您的意見刊載在下一期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