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會訊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血管內皮前驅細胞在預測不同亞型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的臨床預後之相關性 Association of 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 Levels and Outcome in Different Subtypes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作者:蔡乃文/洪淑華/黃致任/張文能/李連輝/王宏振/林宥潤/林偉哲/鄭本忠/蘇昱日/蔡東榮/盧成憲 

背景與目的:腦中風是造成嚴重殘障和死亡的主要疾病。臨床研究顯示,血管性疾病會造成血管內皮前驅細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的功能障礙,而且血管內皮前驅細胞數量與心血管疾病的臨床預後呈正相關。在動物實驗中,血管內皮前驅細胞能有效地提高血管內皮細胞新生與修復。缺血性腦中風引發的氧化壓力上升,可能會經由各種訊息傳遞路徑和細胞凋亡損害血管內皮前驅細胞。但是,造成血管內皮前驅細胞數量減少和功能降低的真正機轉仍未明確。因此,本研究目的是探討血管內皮前驅細胞的數量在不同亞型腦中風病人的變化與臨床意義。

方法: 我們進行一個前瞻性研究,評估65例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病人,其中包括45位小血管阻塞(small vessel disease)與20位大血管阻塞之腦中風病患。另外,收錄65位年齡與性別相對應的受試者做為對照組。我們使用流式細胞儀(flow cytometry)來測定病人血液中CD133+/CD34+及KDR+/CD34+之血球細胞以代表血管內皮前驅細胞數量,並分別於腦中風後第一天、第七天、以及一個月後測量其數量。而對照組僅在收案時進行血管內皮前驅細胞數量檢測與臨床表現特徵檢查。藉以研究不同亞型腦中風病人血管內皮前驅細胞的數量變化與臨床預後的相關性。

結果:表1中列出病人組與對照組的基本資料,結果顯示血管內皮前驅細胞(CD133+/CD34+及KDR+/CD34+)的數量在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病人比對照組顯著較低(P <0.05)。圖1進一步顯示血管內皮前驅細胞(CD133+/CD34+以及KDR+/CD34+)在不同亞型腦中風病人的變化情形,結果發現大血管阻塞相對於小血管阻塞之腦中風病患有更少的CD133+/CD34+血管內皮前驅細胞數量,但是不論是哪一種腦中風亞型病人的血管內皮前驅細胞數量皆會隨時間經過而逐漸上升。表2列出與腦中風預後相關的可能因子,在43位預後良好與22位預後不佳的病人中,統計結果顯示不同亞型腦中風、舒張壓以及血管內皮前驅細胞(CD133+/CD34+及KDR+/CD34+)在預後好壞之間存在著統計差異性。經採用邏輯式回歸方式調整後,只有腦中風亞型(OR:30.2,95%CI:5.3-171.4,P <0.001)和入院時KDR+/ CD34+的數量(OR:0.188,95%CI:0.04-0.86,P= 0.031),與中風後6個月的預後有獨立性地相關性。

討論: 我們的研究發現:血管內皮前驅細胞數量在大血管阻塞之腦中風病患相對於小血管阻塞或是對照組有顯著降低的情形,而血管內皮前驅細胞數量減少是一個預測腦中風預後不佳的危險因素。我們的研究提供了預測腦中風預後與治療評估的一個可行性方法。

圖1:(a)血管內皮前驅細胞(CD133+/CD34+)與(b)血管內皮前驅細胞( KDR+/CD34+)在不同組別的數量變化情形。* 表示P <0.05大血管阻塞病患vs.小血管阻塞病患; # 表示P <0.05大血管阻塞病患vs. 對照組。


對於此文章如有任何問題或指教,歡迎來信至學會,編輯部後續會將您的意見刊載在下一期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