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會訊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讀林瑞泰醫師文章後感

作者:林高章 (奇美醫學中心神經科主治醫師)

瑞泰兄真是性情中人,對於人文的關懷,不愧是神經學界翹楚!尤其以少年Pi的奇幻漂流,及Les Miserables(悲慘世界)兩部影片來做醫療之比喻,妙語不失風趣,詼諧又帶嚴肅。少年Pi是李安得到2013年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悲慘世界是根據法國大文學家雨果的作品改編,是“文筆比刀劍更有力”的佐證(A pen is more powerful than a sword)。雖然林醫師謙稱為個人的異想世界、亂發囈語,然而其文采風發,思想細膩,憂國憂民的特質彰顯無疑,名符其實的醫療人文學家。

本人曾於2005年台灣醫界《醫師不能再默默承受》及自由時報《醫德淪喪?醫師難以承受之重》,及2008年《醫療,不願面對的真相》多次為文投稿,奈何人微言輕,狗吠火車,除了抒發個人情緒外,對於許多不合理、不合常規、不合傳承的體制多所批評卻頗感無力。政府總以病患之名行改革之實,卻無全套配合制度,邊做邊修,造成今日「以福利之名行醫療保險之實」。無可諱言,健保改善了就醫的方便,減輕了弱勢的負擔,卻倍數的增加了醫療糾紛,成就了五大皆空的事實,而且只在短短不到15年的時間!政府自我感覺良好,常以各國紛至沓來參訪為傲,卻不告知國人他們無法引以為用。東湊西補的制度如同核四(衛生署),不切實際、柏拉圖似的醫療期盼(民眾),補償制度的尚未完備(衛生署),醫師付出的七折八扣(健保局),評鑑制度的給付掛鉤(醫策會),緊急能力的強制分級(醫策會),醫院人力的運用不足(醫院),行政業務的多於看診(醫院),病情解釋的多如牛毛(醫師),臨床、學術、研究的工作壓力(醫師)…等等因素,不論近因遠因,逐漸讓醫師不再熱誠、專心、關懷的投入,改採保守治療取而代之,忽略了醫療不確定性的本質、人體本身的變因,以及醫療原本的極限。遇有醫療訴訟、重大事件,不是檢討醫師錯誤,就是認為醫師沒有倫理,醫德不足等,卻從不承認制度瑕疵,不考慮醫療合理!(例如醫師每診看5、60人,病患如告醫師看診時間不足造成診斷不明確或治療無效而求償,醫師可能敗訴)。舉最近一例,一位70多歲女病患因突發性中風緊急送醫,一切近乎完美的符合r-TPA注射條件(NIHSS=12分),告知說明簽名同意且住進ICU開始治療。不可預期及不可逆的ICH發生了,家屬的後悔逐漸轉成否認、自責、憤怒、甚至可能提告。家屬質疑:

  1. 醫師於如此短時間就要家屬決定同意與否,他們又無專業知識?
  2. r-tPA既然可能有併發症,為何醫師不能和更多醫師討論(包含原門診醫師)?
  3. 如何知道病患體質是否可以承受、或會不會出血?

醫師依據準則、趨勢照本宣科的說明,不注射不符常規(一但病患未來需要長期照護,可能又是一個不幸或醫糾的開端),如需注射又必須家屬承擔如此高風險的出血(如本個案)。僅僅不到20分鐘必須家屬決定注射與否,瞬間大出血後必須面對天人永隔、失去親人的自責,難怪家屬不捨、懊悔、憤怒、質疑,雖不樂見,卻也不無道理!而對於不眠不休,整晚認真處置的醫師,付出的代價,卻也相當慘痛及無奈。

醫療人球仍會存在,以我們不太注意的方式,例如轉科、轉診、防衛給藥、樣樣簽名、不敢據實以告…等。政府制定政策邊做邊修,錯了修正不需負責;醫師照護病患依據準則,錯了輕者罰扣,重者罰錢挨告;兩相比較,為官自然優於醫師。瑞泰兄所言之醫師過勞、受到壓榨、自我陶醉等,都不是大家所樂見,然而力量分散之諫言有限,對於政策制定者也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除非有人發難,身先士卒,為醫療抱負而犧牲小我,如同多數革命家!瑞泰醫師的登高一呼,或許可以牽動中風學界精英群起聲援,讓政策制定者不可忽視。畢竟台灣目前的醫界官員,多數仍具醫療背景。

要改變現有制度談何容易?部分修正或者是可行之道。緊急醫療能力分級、特殊照護中心認證及腦中風中心評鑑,立意良好卻實行困難,為何? 醫療評鑑和實支給付脫鉤,可能嗎? 各國到台取經卻沒一個國家施行,為何? 政府沾沾自喜健保高滿意度,果真?(全民免稅加油免錢,100%贊同,可行?)。政府掌握評鑑、財務生殺大權,醫界似乎只能逆來順受。除非大家不願忍受,否則現有政策還是會繼續下去,或許以不同形式的3、4代健保,或者引進大陸醫師,或者提高誘因給付…等。然而如果不從根本思考,仍是拼湊修正,錯哪改哪,或許不久,報章雜誌的一則消息: xxx告誡自己頑皮的兒女:「再不乖就送你去當醫師…」,那醫界就真的玩完了!

瑞泰兄論點精闢,觀念卓越,我難忘其項背,也無法評論。只是抒發個人情感,鬆懈緊繃的情緒壓力。畢竟中風學界人才濟濟,只要拋開成見、好好討論,提出對策、取得默契,說服衛生署、健保局、醫策會等單位,或許有逆轉勝的一天。至少大家都是為謀病人福利而努力。而政策制定者,必需謙虛的瞭解執行者的困難,適度修正可行性,而非強加以重症分級、給付誘因、評鑑任務的需求,讓醫療提供者「賠了病人又折兵」,得不償失。對於醫療之完美要求,如同中風病患對r-TPA的過度期待,有時可能無法保障健康,反而更是加速惡化的元兇。政府要有制度及全盤規劃,不可無限制滿足病患的要求,而醫師也不要為了避免糾紛,開了許多無謂的檢查,如此將讓面臨倒閉危機的財務雪上加霜。「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台灣快速的醫療改革成效,會否造成嚴重醫療斷層、財務危機後遺症尙不得而知,然而歐美百年醫療大國之至今仍存,應仍有其可取之處。政府應放下身段,不以高滿意度假象為傲,謙虛面對批評改正,才有可長可久之醫療延續。是以如何在民眾健康、醫療政策、健保財務達到三贏或平衡,考驗著各方專家的智慧。

林瑞泰醫師文章刊登於本會會訊第20卷第一期:http://www.stroke.org.tw/newpaper/2013Mar/paper_2.asp


對於此文章如有任何問題或指教,歡迎來信至學會,編輯部後續會將您的意見刊載在下一期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