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會訊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神經科醫師在腦中風治療扮演的角色

作者:張谷州 (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內科系腦血管科主治醫師及助理教授、出院準備服務中心主任)

隨機對照的大型人體試驗提供了腦中風治療的最重要依據,diagnosis and adios已經不再是腦中風治療的情境。腦中風治療的醫師已經由know everything but do nothing蛻變成know everything but do everything too late。

目前IV rt-PA是唯一能改善腦梗塞的治療;為求普遍,須廣由各院所醫師執行;因為緊急,無床位不能是限制執行IV rt-PA治療的藉口;緊急送醫的障礙也必須克服。但,神經科醫師治療的意願才是幫助病人的最重要因素。此項治療在台灣施行三年後,應有檢討的空間。而台灣腦中風學會推動的腦中風中心架構,應可助於此治療的落實。

腦梗塞後,急性住院期間約10%惡化,每年約10%再中風、5-10%死亡,病後10-20%需要長期照護。腦梗塞後,控制危險因子,藥物預防再梗塞,減少生活上他人照顧的需求,減少心臟、肝臟、腎臟及失智等併發症是腦中風治療的策略。神經內科專科醫師訓練項目,急需要加強此些項目的訓練時數規定。

腦梗塞後,須考量恢復的機會而做不同的安排:1. 輕度殘障的病人,預防再發以及適度的復健,以求最佳的復原狀態。在台灣,頸部動脈狹窄的病人案例不多,哪些病人應適合進行頸部超音波檢查,可能需要從嚴考量。而且,判定頸部動脈狹窄的標準,B mode變異太大,velocity應該才是主要判別的依據。此外,手術或置放頸部動脈支架的價值也應檢討。2. 中度殘障的病人,應避免併發症、再發,以及合適的輔具以減少依賴他人的程度;復健的效果應討論;積極進行出院前的準備與後續照顧的安排。3. 嚴重者,死亡率甚高,保守治療,協助安排後續照顧,及安排死亡前的安寧照顧。重症加護病房的需求應檢討,神經內科專科醫師訓練項目,急需要加強此些項目的訓練時數規定。

醫學中心的神經科醫師應積極尋求更新更好的治療,並鼓勵病人貢獻於治療研究;區域醫院的神經科醫師應努力執行緊急的治療;社區醫院的神經科醫師應積極介入高危險群的腦中風防治,並澄清腦梗塞不一定伴隨神經缺損的觀念,即silent infarction也有值得重視的臨床意義。

實做上,治療可控制的危險因子:例如,血壓130-140/80-90 mmHg,HbA1c小於7,總膽固醇低於160 mg/dL,LDL低於100 mg/dL,TG低於200 mg/dL,減重,戒煙,及使用抗血小板藥物等,才能減少腦梗塞的威脅。這些治療效果應追蹤,治療的副作用更應嚴密注意,尤其腸胃道出血可能是最常見的腦中風治療副作用。

新近研究顯示,自發性大腦出血不建議手術治療,嚴重病人不執行插管,不入住ICU,不給予mannitol,研究架構下執行craniectomy。但,積極治療阻塞的血管:如,MERCI(器械性血管內栓子移除術)及動脈血栓溶解治療,治療靜脈栓塞,縮短住院日數,及協助出院等,顯示腦中風治療的觀念仍持續演進。此些演進對台灣腦中風治療的衝擊應及早因應,台灣腦中風學會持續的更正中文版治療準則是很重要的因應過程,將協助神經科醫師引領醫療人員及病人建立正確的腦中風治療及防治觀念。


對於此文章如有任何問題或指教,歡迎來信至學會,編輯部後續會將您的意見刊載在下一期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