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會訊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老式抗生素在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的角色

作者:林俊杰 (三軍總醫院神經部醫師)

抗生素的使用在過去傳染病蔓行的時代是一大利器,不但使細菌無法繼續傳播,也使得人類的死亡率下降,在急性腦中風的病患,抗生素的角色僅限於控制感染,除此之外,鮮少會想到它在於急性腦中風的還有什麼角色?

筆者於2007年在登載於10月2日的神經學(Neurology)期刊看到一抗生素於急性缺血性中風的隨機開放標籤試驗顯示,比較給予5天minocycline 200mg 和安慰劑的結果 (N=152人,77位使用安慰劑);治療窗口(therapeutic window)在中風發作後6到24小時急性缺血性中風,結果顯示:接受minocycline病患在第7、30和90天的 NIHSS 以及mRS 分數顯著較低、BI分數顯著較高,具有顯著差異(P<.0001) 。

這點令人感到振奮,因為現有的治療方式有時間限制:如果未能在中風發作後3小時內就醫,有許多人無法獲得治療。

因為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證實是治療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最有效及重要的治療方式。其機轉乃使阻塞的血管暢通,挽救神經細胞,降低中風後殘等,但若使用時機不當,也可能增加副作用。根據歐美學者使用rt-PA 的經驗,若使用於發病超過3 小時的患者,則病人產生腦出血的機率大增(3 小時以內增加6﹪,6 小時以內增加14﹪),故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急性缺血性腦中風之一般準則中施打藥物的排除條件高達20多項,又加上需臨床懷疑是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時間明確在3 小時內的條件,急性病患全國平均施打率僅有4-20%,也因此腦中風仍是造成死亡或重度殘障的主因之一。

為突破三小時困境,多年來醫學界一直在嘗試新的藥劑以治療急性缺血性腦中風,但除t-PA已被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外,至今尚無其他證實有效安全的藥物可供使用,許多研究神經保護劑之臨床試驗成效,仍推陳出新未曾間斷,其重要性可見一般。但常見的神經保護劑回顧與整理中發現,許多機轉例如鈣離子阻斷劑,腦循環促進劑(Cerebral circulation agents)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皆不乏具備擴張血管、抑制血小板凝集的附著、並抑制白血球的附著及趨化性,阻斷NMDA接受器,皆有利於神經保護的機轉,惜皆因缺乏完善的試驗及足夠的個案數而無法證實其療效,甚至2006年所發表的NXY-059的神經保護劑,動物試驗顯示能抑制自由基產生並促使神經元細胞修復。人體試驗SAINT-I(Stroke-Acute ischemic NXY-Treatment I)的結果也令人感到振奮,且與t-PA併用下出現較少梗塞後出血的現象;但進一步的試驗結果(SAINT-II)卻因不顯著而中止研究。

回到抗生素的角色,Minocycline是一種半合成、四環素的第二代衍生物,許多人對其印象停留在教科書,或是青春痘治療上,但在動物實驗中對多發性硬化症、巴金森氏症、亨丁頓舞蹈症(Huntington's Disease)、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中風顯示有「明顯的保護效果」。原本筆者以為2007年的研究只是曇花一現,在2010年的STROKE雜誌出了一篇延續Minocycline在缺血性腦中風的研究,名為MINOS,研究目的是為找出適當的靜脈注射劑量,招募缺血性腦中風患者平均的NIHSS分數為8.5±5.8, 分成3,4.5, 6, or 10 毫克/公斤不同劑量給予注射 72 小時,且這群病患有六成併用血栓溶解劑(rtPA),結果顯示Minocycline 最高劑量到10毫克/公斤注射合併血栓溶解劑病患仍是耐受性良好,且在與血栓溶解劑併用下似乎可以降低顱內出血的機率,是一個理想的急性缺血性中風治療用藥。

但與許多新藥及新方法的試驗結論一樣,minocycline對於缺血性中風保護的效果缺乏大規模研究結果,然考慮研發新藥的高成本及失敗後的血本無歸,相對於無利潤可言的老藥,卻擁有這麼多的基礎及臨床證據支持,如將此老藥轉換新用途應該是不蝕本的做法。但可能是無利潤可言,這樣重要的訊息卻沒有任何藥廠支持更大規模的試驗,但如果minocycline在一個大型臨床試驗中顯示有效,將有一個負擔得起的且安全的藥物,可以廣泛用於偏遠社區醫院。如果minocycline降低rTPA相關的腦出血,那麼它很可能使tPA的使用將會增加,讓更多的中風患者受益。此外,minocycline可能是一種理想的到院前使用的藥物,當緊急救援人員到中風現場直到病患接受腦斷層之前,就可以開始施用minocycline。由於中風發病率在世界各地仍是居高不下,特別是亞洲國家,人口老齡化的世界,minocycline將有潛力對於保護腦產生重大影響。

參考文獻

  1. Neurology. 2007;69:1404–1410
  2. Stroke. 2010;41:2283-2287
  3. 台灣腦中風防治指引2008
  4. Neurol India 2012;60:1-2

對於此文章如有任何問題或指教,歡迎來信至學會,編輯部後續會將您的意見刊載在下一期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