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會訊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敗血症是腦中風的獨立危險因子: 全民健康保險資料庫的分析與研究

作者:李俊泰 

腦中風在台灣是導致成人殘障第一要因,也是僅次於惡性腫瘤及心臟疾病的國人第三死因,改善腦中風的預防既有效且可減少健保的負擔,控制腦中風的危險因子是預防腦中風最有效的方法。雖然諸如高血壓、糖尿病、缺血性心臟病、心房顫動及高血脂症等均為腦中風的傳統危險因子,但至今仍有40%腦中風病患並沒有上述之危險因子卻也罹患腦中風 (1,2),尋找未知且重要的危險因子有助於進一步造福更多腦中風病人,提昇醫療照護品質。

從過去case-control及 case series的研究顯示,呼吸道或泌尿道感染的一週內容易誘發腦中風的發生 (3,4),暗示感染可能是腦中風的獨立危險因子,大型申報資料檔 (large claim based datasets),如台灣的全民健康保險資料庫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Research Database, NHIRD) (5),由於具有人口代表性 (population-based) 及長期追蹤 (longitudinal) 的資料特性,非常適合進行感染與增加腦中風風險相關的分析與研究,於是在中國醫藥大學醫療體系總執行長許重義教授的領導下,促成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及中國醫藥大學DryLab健康資料研究團隊的合作,利用全民健康保險資料庫分析與研究因敗血症 (Septicaemia) 住院的病人追蹤七至十年,發生腦中風的風險,證實敗血症為腦中風的獨立危險因子,並將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PLoS One (6)。

統計西元2000年至西元2003年因敗血症住院病人共4628位,控制組人數 (無敗血症) 共18399位,長期追蹤七至十年,研究結果顯示有敗血症的病人未來發生腦中風的風險比較高 (出血性腦中風風險增加1.82倍, Hazard ratio, HR=1.82, 95% CI: 1.35–2.46, p<0.001; 缺血性腦中風風險增加1.20倍, HR=1.20, 95% CI: 1.06–1.37, p<0.01)。若敗血症病人共存有傳統腦中風危險因子(高血壓、糖尿病、缺血性心臟病、心房顫動及高血脂症),未來發生出血性腦中風風險增加1.71倍 (HR= 1.71, 95% CI: 1.22–2.40, p<0.01),缺血性腦中風風險增加1.19倍(HR=1.19, 95% CI: 1.05–1.37, p<0.01)。即便敗血症病人並無共存傳統腦中風危險因子,未來發生出血性腦中風風險為2.32倍 (HR=2.32, 95% CI: 1.21–4.43, p<0.05)。

年紀輕 (小於45歲) 敗血症病人的出血性腦中風風險更高達28.6倍 (HR=28.6, 95% CI: 6.46-127, p<0.001),小於45歲敗血症病人的缺血性腦中風風險則為2.08倍(HR=2.08, 95% CI: 1.02–4.25, p<0.05)。在45歲到64歲敗血症病人的族群來看,只有缺血性腦中風的HR有顯著的統計意義 (HR=1.77, 95% CI: 1.39–2.25, p<0.001) ,65歲以上敗血症病人未來發生出血性腦中風或缺血性腦中風風險,與控制組比較則都沒有顯著的統計意義。男性敗血症病人的出血性腦中風風險為2.08倍 (HR=2.08, 95% CI: 1.45–3.00, p<0.001)。我們更進一步發現敗血症之後的半年內發生腦中風的風險最高 (出血性腦中風HR=3.27, 95% CI: 1.68–6.40, p<0.001; 缺血性腦中風HR=1.75, 95% CI: 1.24–2.46, p=0.001),敗血症之後半年至二年之間只有出血性腦中風的HR有顯著的統計意義(HR=2.04, 95% CI: 1.13–3.70, p<0.05)。敗血症之後二年至十年之間發生出血性腦中風或缺血性腦中風風險,與控制組比較則都沒有顯著的統計意義。

上述研究結果乃是全世界首次利用大型全國性且具有人口代表性及長期追蹤的重要研究,證實敗血症為腦中風的獨立危險因子,也向世界發聲對於尋找未知且重要的腦中風危險因子,台灣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有鑑於此,再次感謝中國醫藥大學醫療體系總執行長許重義教授及中國醫藥大學DryLab健康資料研究團隊專家們的幫忙與指導。

參考文獻

  1. Whisnant JP (1997) Modeling of risk factors for ischemic stroke. The Willis Lecture. Stroke 28: 1840–1844.
  2. Donnan GA, Fisher M, Macleod M, Davis SM (2008) Stroke. Lancet 371: 1612-1623.
  3. Smeeth L, Thomas SL, Hall AJ, Hubbard R, Farrington P, et al. (2004) Risk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 after acute infection or vaccination. N Engl J Med 351: 2611–2618.
  4. Emsley HC, Hopkins SJ (2008) Acute ischaemic stroke and infection: recent and emerging concepts. Lancet Neurol 7: 341–353.
  5. Database NHIR (2012).
  6. Lee JT, Chung WT, Lin JD, Peng GS, Muo CH, Lin CC, Wen CP, Wang IK, Tseng CH, Kao CH, Hsu CY. (2014) Increased risk of stroke after septicaemia: a population-based longitudinal study in Taiwan. PLoS One 9(2): e89386.
 

對於此文章如有任何問題或指教,歡迎來信至學會,編輯部後續會將您的意見刊載在下一期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