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會訊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頸動脈狹窄病患接受支架治療前後的動態性腦血流自動控制能力變化

作者:湯頌君 (台大醫院腦中風中心及神經部主治醫師)

正常的生理情況下,腦血流自動調節功能可以在一定範圍的腦灌流壓,維持腦血流的恆定。但一些病態的情況,例如嚴重頭部外傷、中風或是長期高血壓的患者,這個功能可能會改變或喪失,使得腦部容易出現缺血或者過度灌流的傷害。研究腦血流自動調節功能可分成靜態性與動態性兩種方式:靜態性指的是使用藥物調節血壓,並同時監測腦血流的變化來描繪出腦血流自動調節曲線。動態性則是應用血壓與腦血流在正常生理情況下會有慢性波動的特性,計算這兩種連續性生理訊號的相關性。由於動態性腦血流自動調節功能有不需要使用藥物來調整血壓的好處,因此較適合用來研究對於血壓升降可能引起臨床變化的疾病,如頸動脈狹窄等。過去的研究證實腦血流自動調節功能的損害程度可以有效預測頸動脈嚴重狹窄的病患是否會在短期內發生中風。相較於頸動脈嚴重狹窄,雖然有症狀的頸動脈中度狹窄目前同樣是支架放置或手術治療的適應症,但討論頸動脈中度狹窄的腦血流自動調節功能,尤其是比較支架放置前後變化的文獻相當少。因此,本研究測量頸動脈狹窄(嚴重及中度)個案接受支架放置前後的腦血流自動調節能力,並與各項臨床指標做相關性的分析。

病患分成三組,第一組為單側頸動脈>50%狹窄接受支架放置之病患,第二組為兩側頸動脈>50%狹窄且接受單側支架放置之病患,第三組為兩側頸動脈>50%狹窄且同時接受兩側支架放置之病患。病患於接受支架放置前後二十四小時內測量腦血流自動調節能力。測量的方法如下:利用穿顱超音波監測中大腦動脈,並同步測量病患橈動脈的動脈血壓,再將兩者的訊號經由擷取卡存入電腦。腦血流速及血壓的訊號每三秒各做一次平均,之後將一分鐘所得到的二十個腦血流速及血壓的平均值做線性相關性的分析。每位個案平均接受十二分鐘的測量時間,將測量期間所得到的相關係數平均後即為此個案的腦血流自動調節指數。一般而言,正常情形指數應該接近零,指數越接近1表示腦血流自動調節功能的損傷程度越大。

本研究總共收錄二十一位病患,其中第一組有八位病患,第二組有九位,第三組有四位。比較各組病患接受支架術前後的腦血流自動調節功能的變化得知:(1) 和第一組沒有頸動脈狹窄(<50%)側相較,不管是單側或者雙側的頸動脈狹窄(>50%),大部分腦血流自動調節能力都有明顯的損傷。(2)支架術能夠有效的改善頸動脈狹窄病患同側但非對側的腦血流自動調節能力。另外針對21位病患的42條頸動脈,將頸動脈狹窄的程度分成<50%,50-69%, 70-99%及完全阻塞四組,可以發現腦血流自動調節功能指數隨著阻塞程度的增加而有顯著的增加。而且支架術對於頸動脈嚴重或者中度狹窄兩組都可以改善腦血流自動調節功能。進一步多變項分析影響術後的腦血流自動調節功能指數的變因,發現支架術本身以及術前的頸動脈狹窄程度兩者是獨立且顯著的決定因子。

本研究是一個小型的觀察性研究,受限於樣本數較少以及缺乏正常對照組等問題,免不了有個案偏差的限制。但是本研究驗證了「動態性腦血流自動調節功能」這個研究方法在頸動脈狹窄病患的適用性,並且發現中度狹窄的頸動脈同樣會有同側腦血流自動調節功能下降的情形。本研究更進一步發現支架術可以改善頸動脈中度狹窄同側的腦血流自動調節功能。這樣的結果支持未來進行更大規模的針對頸動脈狹窄與腦血流自動調節功能的研究計畫,尤其對於頸動脈中度狹窄的病患,包括病患的長期預後,腦血流自動調節功能與支架術等因子作更進一步的分析研究。 


對於此文章如有任何問題或指教,歡迎來信至學會,編輯部後續會將您的意見刊載在下一期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