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會訊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中風防治之概況與展望

作者:徐瑞祥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成人及中老年保健組組長)

腦血管疾病每年約奪走國人1萬3千條寶貴的生命,多年來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同時也是成人殘障之主要原因。依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以下簡稱本局)與國家衛生研究院於94年度共同辦理之「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發現:65歲以上國人約每12人就有1 人發生過中風,15歲以上民眾自述經醫護人員確認發生過中風之比率為1.2%,且隨著年齡增加而遞增(65歲以上發生比率約為15歲以上的6倍)。因此,中風防治政策之制定為本局之重要工作項目之一。

為發展從教育、預防、篩檢、治療到復健的全面性、完整性中風防治及照顧服務模式,92~94年本局共進行四項「中風防治中心先驅計畫」,分別委託臺北醫學大學執行「文山區中風防治中心先驅性計畫」,雲林慈愛綜合醫院執行「中風防治中心先驅性計畫」,台大醫院執行「北區腦中風防治中心計畫」,以及榮民總醫院執行「多功能中風防治中心計畫」,以提升中風預防與治療服務品質。臺北醫學大學及雲林慈愛綜合醫院分別以建立都會型社區及鄉村型社區可行之社區民眾腦中風防治衛生教育推廣模式;而台大醫院主要以整合院內腦中風治療模式為主,建立腦中風治療模式以及發展中風病人之臨床路徑表單及臨床護照準則等;榮民總醫院則著重在腦中風的緊急醫療照護,如緊急輸送、救護系統的教育與評估以及建立急性腦中風病患入院通報系統等。相關開發完成之腦中風衛生教育工具(醫護人員腦中風教育手冊、緊急救護人員腦中風教育手冊等)、相關治療臨床路徑及照護準則已公布於本局網站,提供參考及下載使用。

再者,為建立政策執行成效評價之實證資料,以提供中風防治政策制訂之依據,本局於95~96年執行中風監測(系統建立)之先驅研究,該研究已完成中風登錄平台建立,訂定中風登錄標準流程、建置登錄品管平台,共計35家簽約醫院參與線上登錄,完成1萬6千多例個案登錄。同時亦追蹤中風個案的預後情形,分析執行二年來所收集之中風登錄資料,以獲得全國中風流行病學、照護需求分析,並完成中風監測系統的架構及可行性分析。另外,為繼續推廣中風登錄系統並建立國內中風之流行病學資料,本局於97~98年辦理「全國中風登錄網絡建立計畫」,將先驅研究所建立之中風登錄系統,繼續推廣至其他地區(全國北、中、南、東四區之不同層級醫院),持續建立國內再度中風發生率、盛行率、死亡率、醫療資源使用情形等實證資料,並對中風登錄系統未來永續推廣之機制進行探討。整個中風登錄系統截至97年7月底止,已有37家醫院參與,並完成超過3萬例個案登錄。

根據前述之「中風監測(系統建立)之先驅研究」發現,中風後6個月內,有三成五的中風病人未規律回診,另外,中風病患從發作後到進入醫院的時間,平均長達14.4小時。由於急性缺血性中風若能於發生後3小時給予血栓溶解劑靜脈注射治療,將可有效減少14%的殘障,因此,應加強民眾平時對中風徵兆的認知,包括嘴歪眼斜,一側或兩側肢體無力、麻木,意識模糊甚至昏迷,言語不清等,使得民眾一旦不幸發生中風,亦能早期察覺並迅速送醫,把握「急性中風搶救黃金3小時」,以降低中風所導致的殘障。有鑑於此,為喚起民眾對中風防治的重視與認知,國內首度發起全國性的中風宣導活動,由本局與台灣腦中風學會共同在96年12月2日,於北、中、南三地同步以園遊會方式舉辦「2007台灣預防中風日活動」,並邀請衛生署署長及地方政府首長擔任活動代言人,透過活潑生動的宣導方式,讓民眾瞭解如何預防中風及瞭解中風之徵兆。活動當天全國成功吸引到約三千人次的民眾到現場參與,成效符合預期。

另一方面,社區醫療照護資源的整合是慢性病人照護「社區化」的必要條件,在醫療人力的分工合作上,需結合社區醫院、社區診所與社區衛生所之專業人員,俾共同為社區病人提供有效率的服務。醫院與診所共同建立之網路,因應病人的需要,整合各類的醫療資源,降低病人奔波在各種機構間的時間與精力,才能落實「社區化」的照護目標。有鑑於此,為結合社區醫療保健資源(如醫院、社區醫療群及社區志工等),營造中風患者支持性環境,建立符合未來腦血管疾病照護需求的服務模式,以提供高危險群及中風個案完整及連續性之健康照護,預防初次及再次中風之發生,本局於96~97年度補助辦理「建立以病人為中心之社區整合照護模式計畫-以中風為例」,97年6月止已有11家醫院參與,並建立參與醫院對個案追蹤管理之合作模式。 

從台灣歷年腦血管疾病標準化死亡率之變化趨勢可看出,腦血管疾病死亡率雖逐年下降,然而,隨著老年人口逐年增加,腦中風對家庭、社會及國家的負擔將越趨增加。因此,未來期許台灣腦中風學會與政府繼續共同致力於推動並提升國內腦中風之醫療照護水準(包含加強醫院IV rt-PA治療之執行能力等),以降低因腦中風所造成的死亡與失能。


對於此文章如有任何問題或指教,歡迎來信至學會,編輯部後續會將您的意見刊載在下一期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