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會訊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參加2011 年美國腦中風年會心得

作者:湯頌君 (台大醫院腦中風中心暨神經部主治醫師)

2011年腦血管疾病防治基金會高明見教授優秀論文獎

今年的台灣腦中風學會設置了一個很特別的獎,由高明見教授及腦血管疾病防治基金會贊助,專門為了鼓勵臨床醫師參與國際三大腦中風學會(美國中風學會,歐洲中風學會及世界中風學會)發表論文。我去年在鄭建興主任的鼓勵之下,將過去與幾位前輩醫師指導合作的計畫的初步結果投稿到美國腦中風年會(ISC),並在今年二月與鄭主任一同前往美國洛杉磯參與ISC 年會並發表論文。我的題目是“Elevated plasma levels of soluble form of 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jects and 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這是一個跨院的合作計畫,最主要是希望能共同收集急性腦中風病患的血液檢體來檢測中風後血中的生物標記的變化。由於我之前曾經利用小鼠的中風模式探討神經細胞上的類鐸受體在中風的角色,因此在臨床上便轉為針對類鐸受體的內部配合基HMGB1,測量中風病患血中的HMGB1濃度。

我們的收案對象是急性中風且在中風一週內接受三次不同時期抽血的病患以及無腦中風的對照組。首先利用ELISA的方式檢測血中HMGB1,結果發現中風後HMGB1的血中濃度明顯增加。接著,由於HMGB1會活化另一個接受器RAGE,而且很有意思的是RAGE除了細胞膜上的RAGE (membrane-bound,mRAGE)外,還有釋放在胞外的RAGE(soluble form, sRAGE)。sRAGE 和mRAGE 功能完全相反,可以與HMGB1 接合並反而減少細胞內RAGE & TLR 訊息的活化。過去其實有不少的文章探討血中HMGB1 & sRAGE濃度與心血管疾病的相關性,但大多與慢性動脈硬化或長期罹病率有關,與急性中風的研究不多,且回溯起來都有一些研究方法的限制,因此我們也同時檢測這些病患血中的sRAGEs濃度。結果發現sRAGE 的濃度在急性中風後48 小時內顯著增加但接下來會慢慢下降。另外sRAGE 在中風後48 小時的血中濃度與臨床的中風程度(NIHSS)及功能性預後相關。在得到這樣的臨床結果之後,我們後續的研究方向則利用老鼠及神經細胞的中風模式進一步探討RAGE-Ligand 的作用在中風後引起細胞死亡的機制。

這並不是我第一次參加美國中風年會,我曾經在2003 & 2005 年參加ISC年會。第一次是在住院醫師的時期,在ISC 報告鄭醫師指導的關於放射治療引起的頸動脈狹窄的觀察性研究。第二次是正好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老年醫學中心進修的時候,時任台大神經部主任的葉炳強醫師從台灣來參加,我與當時正在UCLA 進修的黃光雨護理師一同到New Orleans。到New Orleans開會是很有趣的經驗,除了會議內容外,當地著稱的人文藝術與美食也是令人印象深刻,尤其二月適逢New Orleans嘉年華會Mardi Gras,猶記得當年與家人站在New Orleans街頭看著遊行隊伍吹奏樂器,跳舞,及各樣的花車,真是難忘的經驗。當年十一月Katrina 颶風來襲,幾乎完全摧毀了New Orleans,世事難料,令人感慨。值得一提的是,明年(2012)ISC 又將回到New Orleans 舉辦了。

身為一個臨床醫師,能夠每隔一段時間參加這樣高水平的學術研討會是很辛苦但很幸福的一件事情。醫院生活的步調快速,常常一天一天的過,沒有時間停下來思考,其實應該把握機會停下腳步看看最新的的臨床治療與研究。對我而言,在醫師生涯的不同階段參加,看的東西與心態也有不同的體會。可惜的是會場很常看到來自韓國,日本,中國大陸的與會者發表論文或參與討論或三三兩兩用著他們的語言聊天,但台灣參加的比例似乎不算多。這次學會在高明見教授及腦血管疾病防治基金會贊助下設置了這個獎項,讓我們除了參加ISC 年會的無形收穫外,更有機會得到學會提供的有形獎勵,是前輩醫師們對鼓勵年輕醫師參與國際年會苦口婆心的提攜。最後,藉此文要特別謝謝過去及現在許多指導我與共同合作的老師與同事。

 

對於此文章如有任何問題或指教,歡迎來信至學會,編輯部後續會將您的意見刊載在下一期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