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會訊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臨床醫師如何與統計研究人員共同合作

作者:謝泉發 (壢新醫院研究中心 副研究員)

為了更有效率提昇研究品質,許多醫療院所設立教學研究部門,而這篇文章之目的在於分享臨床醫師如何與統計研究人員合作進行研究。

有品質的研究關鍵在於對欲探討問題之瞭解、好的資料來源、正確的研究設計、與適當的分析方法。在筆者多年研究經驗中,常遇到醫師們興沖沖地拿了一個資料庫,問我需用何種統計方法才能跑出結果,甚至把資料庫扔下,有結果再告訴他。雖然統計研究人員對於數字及研究方法是敏感的,但對於其欲探討之疾病有時並不是很瞭解,往往會無法找到關鍵點,有種「老鼠拉龜」不知從何下手的感覺。舉例來說,某位醫師想要研究有吃中草藥物的慢性腎臟疾病患者,其腎功能是否較差。醫師最好能夠告訴統計研究人員,欲分析的是腎功能,是要以連續變項或是類別方式處理,同時必須提供合適的分類方法(如慢性腎臟疾病第1期為GFR≧90mL/min),才能加速整個分析過程。因此在著手進行資料分析前,醫師與研究人員充分的溝通相當必要的,尤其是針對欲驗證的假說與可能有關聯之因子充分討論,才容易得到預期之分析結果。在分析有初步結果後,還需要不厭其煩再次討論,以釐清可能存在之confounding factor或effect modification,小心地避免偏差(bias),才能得到正確答案。

醫師們經常會忽略研究資料庫結構的重要性。筆者常拿到一些建置不良的資料庫,例如包含各種計量單位的欄位名稱,或是登錄內容充滿以臨床人員考量而記載的內容,例如在HBsAg欄位中有「陽性」、「positive」、「+二價」、「weak positive」等表示方法,致使統計研究人員必須花費相當多時間逐一整理並歸納這些可能具有相同意義但內容不一的資料。此外,研究譯碼簿的建立若被忽略,將使分析人員不清楚各種編碼所代表之意義,耗費許多時間反覆溝通。如果醫師們能事前要求臨床研究護士或助理依據正確方式建置資料庫,將可避免前述問題,並縮短前置處理時間。在過去,為了因應重複量測方法之要求,有時需要以「直式」建置資料庫,有時又需要以「橫式」建置,幸好現在統計軟體已相當方便可以互相轉換,降低不少處理時間。在醫療院所中,許多人常用的統計軟體SPSS支援中文欄位的能力相當不錯,且研究者可將過往需另外建立之譯碼簿置於資料庫內,操作亦相當簡便。如果醫師們對這一部份不熟悉,也可以在收集資料前先和統計人員溝通討論,建置好的資料庫結構,以增加後續的分析效率。

最後,好的SCI文章,並不是因為高深的分析技巧才會獲得青睞,相反的,往往正確、簡單又清楚的統計方法更能夠說服人。借此短文分享粗淺心得,並希望各位醫師能歸納最佳合作模式,俾使研究的質與量更上一層樓。 


對於此文章如有任何問題或指教,歡迎來信至學會,編輯部後續會將您的意見刊載在下一期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