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會訊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完整中風照護模式

作者:蔡松彥 (慈愛綜合醫院醫師)

腦血管疾病為導致中老年人殘疾揮之不去的夢魘。根據統計,自1957年以來,台灣地區腦血管疾病死亡率隨著人口增加而平行增加,至1972年為最高點,接著於1977年開始緩緩下降;截至1999年止,腦中風死亡率仍維持下降的趨勢。腦血管疾病的高死亡率不僅會嚴重影響國人健康及生活品質,更耗費大量的社會資源。

依健保局資料統計顯示,民國八十八年時,我國國民每年平均要看14~15次門診,遠超越世界其他先進國家,其中因腦血管疾病門診費用即超過30億,每分鐘平均花費14,650元,而因腦血管疾病而住院的醫療費用超過新台幣44億,住院的人數超過55,000人,住院件數超過76,000件,平均每7分鐘即有1人次住院。這些資料顯示腦中風以及其花費對台灣社會的高衝擊性,因此,如何建立一個良好的防治及照護策略是不容忽視的。

近年來個案管理在病患照護上漸趨普遍,它是一個以個案為中心,並以達到成本控制與照護品質改善為目標,希望個案能得到最合適的照護服務(CMSA, 2002)。傳統單純以疾病治療為取向的醫療模式已無法因應個案多元化的健康需求,必須有更積極、有效的介入及管理。美國個案管理學會(Case Management Society of America, CMSA, 1996)對個案管理的解釋為「評估、計畫、執行、協調、監測及評值服務的合作過程,且透過溝通及可利用的資源來提升品質、達到經濟效益的結果,同時滿足個案個別的健康需求」。目前已有許多研究指出(Rudisill,1994; Smith,1994; Zander,1998),應用個案管理不但可以降低病患住院天數、降低醫療費用、提升服務滿意度,甚至可以預防出院後再入院的機會,進而有效的利用醫療資源。

一個完整健全的中風照護模式應包含疾病自然史的三段五級,也就是初段預防(健康促進、特殊保護)、次段預防(早期診斷和適當治療)、及末段預防(限制殘障及復健),且照護服務必需兼顧個案生理-心理-社會三方面,強調以全人照護為目標。在腦中風防治的不同照護模式,國外已有類似之應用研究:Odderson等研究121位腦中風病患,發現在腦中風臨床路徑中的病人平均住院天數由10.9天減少為7.3天(P<0.05),醫療費用減少14.6%。如此不僅病患滿意度增加,醫護人員滿意度亦提升,且降低臨床變異(Odderson IR, McKenna BS, 1993)。國內亦有類似之研究:長庚醫院針對腦中風病人執行個案管理的結果,平均住院天數為9.7天,醫療費用實驗組較對照組減少11,482元,且病患滿意度增加,達到顯著差異(廖美南,1997)。雖然種種研究皆顯示不論個案管理或臨床路徑會提升病患滿意度,但其相關應用研究仍未考量到高危險群的預防。另外,本院於民國94年西螺大橋文化節進行中風危險指數分析及公教人員的腦血管疾病篩檢,結果發現:787位一般民眾中約有30%以上屬於中度以上之中風危險群,並且對中風有錯誤的認知;178位公教人員雖然僅有17%為中度以上之中風危險群,但其疾病自知率遠低於檢驗異常率,表示大多數人對自身的健康狀況並不瞭解。

本院於民國92年開始執行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委託之「中風防治中心先驅性計畫」,目的為結合醫療機構及地方資源,建立從預防宣導、教育、篩檢、跨科別整合治療到復健之完整性、全面性防治網絡為目標的中風防治中心,以發展中風照護服務模式,提升中風防治服務品質。此計畫以一般民眾為主要研究族群,進行中風初級預防研究,除了提供中風篩檢檢查外,並提供個案(健康者、高危險群、已中風者)個人化之健康管理服務,包含全面性身體健康評估、衛教介入(預防衛教、疾病衛教)、健康諮詢、定期追蹤、覆檢及提醒(年節之健康提醒、電話關懷),並提供全面性評估後之個人健康問題改善建議,希望能提升個案對中風的正確認知、對自身健康或疾病狀況的瞭解,協助個案監控自身健康或疾病狀態,藉以讓個案將良好的生活行為日常化,最終達到預防中風之目標。

本計畫經由個管師的持續性介入及追蹤後,發現衛教半年後,個案的運動習慣、對腦中風的認知增加,自我照護行為、自我效能行為皆呈現改善的趨勢,收縮壓與舒張壓下降,血糖的控制在一年半後下降幅度仍可達到統計學上的意義,介入ㄧ年半後低密度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皆有顯著改善。

綜合以上許多的研究報告及結果顯示,若能將中風各階段之個案管理模式進行整合,建立一個全人式的中風健康(個案)管理模式,從健康族群、高危險族群、中風族群,依不同階段、不同的需求,給予不同的個人化服務,包含預防、篩檢、診斷、治療、安養(居家照護)、及社會福利服務等等,再更進一步整合相關醫療資源、建立良好的防治網絡,將會使中風個案管理模式更臻完善。
 


對於此文章如有任何問題或指教,歡迎來信至學會,編輯部後續會將您的意見刊載在下一期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