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會訊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參加2018 International Stroke Conference心得

作者:李柏青 (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總住院醫師)

每年由美國心臟醫學會舉辦的國際中風年會,是目前相關領域中世界最大的盛會。其中,研究發表的方式分成口頭報告(oral presentation)、教授帶領的海報參觀(professor-led poster tour)、與海報報告(poster presentation)。今年有幸在大會的海報參觀活動中向相關領域的教授發表我們科部的研究,實感榮幸。

這次發表的研究主題為:Stroke Prediction for Patient Undergoing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 for Carotid Blowout Syndrome Using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f the Circle of Willis。儘管癌症治療不斷進展,頭頸癌導致的頸動脈破裂(carotid blowout),仍是相當棘手的疾病。大量的出血常無法用紗布按壓止住,因此許多患者會接受頸動脈的栓塞治療來解決流血的問題。然而,當總頸動脈(common carotid artery)或內頸動脈(internal carotid artery)被栓塞時,因為大腦血流下降,大約五分之一的患者會有中風產生(borderzone infarct)。實務上,若能術前預測中風機會,將可讓高中風風險的患者接受其他療法(頸動脈支架等)。由於腦部的側枝循環(collateral reserve)與中風息息相關,在本研究中,我們針對31位頸動脈破裂患者,用栓塞術前的電腦斷層,依影像上威利氏環(circle of Willis)的側枝循環好壞區分為兩族群(易中風v.s. 不易中風)。結果顯示,術前的電腦斷層能有效預測栓塞術後的中風發生,敏感度與特異性達到100%與62.5%。我們發現只要ㄧ通暢的前側枝循環(提供對側頸動脈血流: bilateral A1 + Acom)或後側枝循環(提供基底動脈血流: ipsilateral P1+ Pcom)即可避免中風發生,這個發現等於提供臨床醫師一簡便快速的判斷方法,來預測哪一位患者容易栓塞後中風。除了更好的向病患與家屬解釋風險,這些被判斷為高中風風險的患者也會獲得替代療法的機會。未來,我們也期待這個預測中風的判斷方法能夠推廣到頸動脈破裂以外,比方說術後的頸動脈偽動脈瘤、頸動脈海綿竇廔管、巨型頸動脈動脈瘤等可能需要頸動脈栓塞的疾病上。

這次是我第一次參加國際中風年會,而整個會議的過程確實是讓我滿載而歸。老實說,短短幾天的時間要參與所有議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藉由聽各場次的演講與參觀廣大的海報區,提供了許多未來研究方向的靈感,同時更新了許多第一手的臨床知識,很令人振奮。其中,Diffuse 3 與DAWN這兩個臨床試驗在大會中發表最新結果,均顯示導管取栓術在延遲到院的中風病患上的療效。這次報告也訓練我更有邏輯性地闡述研究成果,增進英文口頭報告的能力以及臨場反應。

我想,住院醫師僅管臨床工作量不輕,但我相信參與研究計畫與參加國際會議仍是訓練相當重要的一環。同時時常接觸國際間最新的研究進展、以及分享研究經驗對個人成長來說非常要緊,也是參與國際會議無可取代的一部分。此外,這次的舉辦地洛杉磯冬天氣溫宜人,天氣晴朗,市內各景點的交通相當方便,會議之餘的夜晚遊覽諸如格里菲斯天文台等景點,也是整個行程中相當愉快的體驗。最後,藉此發表心得的機會,要誠心感謝過去與現在那些指導帶領我的老師與同事,缺少大家的幫忙,必定是不會有此次發表的研究成果。


對於此文章如有任何問題或指教,歡迎來信至學會,編輯部後續會將您的意見刊載在下一期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