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會訊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2018 臨床醫學類論文獎特優-動態腦血流自動調控:缺血性腦中風的獨立預後因子

作者:紀乃方 (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腦血流自動調控 (cerebral autoregulation, CA) 是使腦血流 (cerebral blood flow, CBF) 維持恆定的生理機制。過去研究發現,若以大腿充氣壓脈帶誘發CBF及血壓 (BP) 的改變,可觀察到CBF比BP更快恢復到測試前的基準。這種觀察CA作用的方法叫做動態腦血流調控 (dynamic cerebral autoregulation, dCA)。而即便受檢者處於靜息狀態 (resting state),CBF及BP仍有自發性的波動,而我們仍能觀察到dCA的表現: CBF的變動會領先於BP。因此,測量CBF波型領先於BP波型的程度(兩個波型間的相位差: phase shift),就可以當作dCA的量化指標。CBF和BP間的相位差變小(CBF調控的反應變慢),代表dCA變差。記錄CBF和BP的動態變化,可以使用穿顱超音波監測器(Transcranial Doppler monitor, TCD monitor) 以及無創性手指血壓監測器,這是做傾斜床檢查時常用的兩種儀器,因此dCA可以做為臨床評估血流動力學的指標。過去研究證實BP過高或過低都是腦中風的不良預後因子 (血壓和神經功能恢復的關聯呈U型),而且其機轉可能是BP超過CA的控制的範圍而造成CBF不穩定及腦組織二度傷害,但CA在缺血性腦中風還沒有真正被證明具有預後因子的價值。

我們分析了在臺北醫學大學-雙和醫院住院的86位缺血性腦中風病人病後第3到第7天間的dCA結果。病人按照發病後3個月的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定義為恢復好 (mRS≤1, n=65) 和恢復不好 (mRS≥2, n=21)。兩組病人的結果除了互相比較,也和40位年齡、性別配對的健康對照組互相比較。結果顯示,dCA的指標:CBF和BP間極低頻 (very low frequency, VLF: 0.02-0.07Hz)的平均相位差 (phase_VLF),在恢復不好的病人顯著比恢復好的的病人低,而在恢復好的病人和健康對照組之間沒有顯著差異。Phase_VLF小 (dCA差)和BP昇高以及大範圍腦中風有關。但有部分BP正常或小範圍腦中風病人的phase_VLF也小。Phase_VLF在ROC curve分析可以區分恢復好和恢復不好的病人(曲線下面積:0.722; P<0.001)。多變項迴歸分析顯示phase_VLF低於61°和恢復不好有獨立的相關性 (odds ratio= 4.90; P=0.024)。因此,phase_VLF是獨立的缺血性腦中風預後指標。過去研究發現慢性高血壓病人的有效CA作用BP範圍和正常人相比有昇高的現象,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無法找到適用於所有病人的建議血壓控制數值 (不同病人的有效CA作用BP範圍不同)。因此在腦中風醫療,phase_VLF可能是比BP更好的臨床血流動力學指標。未來CA的臨床研究方向應朝生理機轉以及介入方法努力,以使CA可以早日成為幫助腦血管疾病治療的有用工具。

參考文獻

Chi NF, Hu HH, Wang CY, et al. Dynamic Cerebral Autoregulation Is an Independent Functional Outcome Predictor of Mild Acute Ischemic Stroke. Stroke. 2018;49:2605–11. 


對於此文章如有任何問題或指教,歡迎來信至學會,編輯部後續會將您的意見刊載在下一期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