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會訊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中風患者的成效測量 — 生活品質

作者:林佩欣 (長庚大學物理治療學系暨復健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目前為止,大部分的中風成效評量工具仍著重於神經學症狀、生理功能或日常生活功能等的預後,例如Rankin scale、巴氏量表等。然而,患者中風受損的部份常是多層面性的,生理、心理、角色扮演、以及社交能力等功能皆受到影響。生理狀況的測量只能代表部分或中介的(intermediate)醫療成效,並非影響患者整體生活情形的最終成效。基於這些理由,近期受重視的「生活品質」評估便成為評量中風患者預後不可缺的病人主觀感受及多向度的 (multidimensional)一種測量工具。

「生活品質」這個概念最早是由亞理斯多德(Aristotle)提出,他由「快樂(happiness)」的角度切入,認為快樂是上帝所恩賜,是一種貞潔的心靈活動,因此快樂的人可以活得好,事情也做得順利(1)。從研究的角度來看,心理學家及社會學家早已涉入相關的研究,常使用的詞彙為「幸福感(well-being)」、「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快樂(happiness)」、「生活滿意度(life satisfaction)」等(1)。世界衛生組織對生活品質的定義是:「生活品質是指個人在所生活的文化價值體系中的感受程度,這種感受與個人的目標、期望、標準、關心等方面有關。它包括一個人在生理健康、心理狀態、獨立程度、社會關係、個人信念以及環境等六大方面的主觀感受」(2)。簡言之,生活品質不外是從個人主觀認知的層面、正負向的情緒、和身心健康的角度來評估整體的生活情形。

生活品質評估可分為「整體性生活品質(global QOL)」和「與健康相關生活品質(health-related QOL)」兩種。一般生活品質強調個人在所處的環境中,對一般廣泛性的生活各方面之滿意度;此部份常是由個人的主觀感受來評斷。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則強調因為疾病、意外或治療所導致個人身體功能改變,進而影響個體在心理、社會層面的生活滿意度,可由主觀判斷及客觀測量來評量。

健康相關生活品質的測量又可分為一般性(generic)和特定疾病性(disease-specific)二種。一般性測量乃測量各種患者共通的生活品質部分,其結果可用來比較不同族群(例如:種族、疾病)之間的差異,但卻比較不能用來瞭解特定族群所特別關注的生活品質。常用的ㄧ般性生活品質量表有:生活品質三十六題簡短版 (Short-Form-36 Health Survey ; SF-36) 與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測量量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 WHOQOL)等。特定疾病性生活品質的測量能深入瞭解特定族群的生活品質,但卻不能提供不同族群的比較。此部份常用於中風患者的量表有中風衝擊量表(Stroke Impact Scale;SIS) 與中風專屬生活品質量表(Strok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

SIS為Duncan等人於1999年針對中風病患的生活品質所發展的測量工具(3)。此量表共有64題,8個面向,包括有肌力(strength)、手部功能(hand function)、活動力(mobility)、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IADL)、情緒(emotion)、溝通能力(communication)、記憶力(memory)以及社會參與能力(participation)等,記分方式為每個面向總分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示生活品質越好。由Williams等人於1990年發展之SSQOL量表(4)包含上肢功能(upper extremity function)、工作/生產力(work/productivity)、情緒(mood) 、自我照顧(self-care)、社會角色(social roles)、家庭角色(family roles)、視覺(vision)、語言(language)、思考力(thinking)、人格(personality)、活動力(mobility)以及能量(energy)等12個面向,共62題。該量表分成兩個部份,第一部分代表目前生活品質情形,分數越高代表生活品質越好;第二部分則評估目前生活情形和中風前之比較,分數越高則表示生活品質越差。目前的研究發現,這兩個量表都有良好的施測信效度;而SIS又比SSQOL稍易施測,目前較普遍被用於各國中風病患的成效評估。

目前生活品質量表多由外國學者所發展,尚未有特別針對國人所設計的中風患者生活品質量表。然而,不同的國情、文化背景及整體價值觀,應會影響不同地域或國家人民對於自覺生活品質的認知,進而造成測量結果的差異。台灣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發展小組在發展符合台灣在地文化的生活品質時,特別增設了「自尊」與「飲食」二個面向的問題,以提升量表之效度。

根據筆者的研究,SIS量表較適合施測於慢性期已回到社區居住的輕、中度中風患者。此量表不易施測,需要足夠的訪談技巧和耐心,尤其有關情緒和社會參與能力兩個面向的題目,患者常覺得不符情境、抽象或難回答,所以這兩個面向獲得相對較低的信效度,確實還有改善的空間。本研究團隊試圖將SIS量表本土化,加入數個經國內患者和專家認定重要的題目,施測於住院期中風患者,再進行因素分析。初步結果認為有提升量表效度的趨勢,但仍需進一步提高受測人數(尤其是慢性期患者),以確認結論。

希望藉由這個議題,提醒醫療照護人員為中風患者提供醫療服務時,多考量患者主觀的整體實際需求。雖然我們提供的醫療處置是為了使患者能有最佳的恢復,但也別忘了我們共同努力的最終目的—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願共勉之!

 
參考目錄:
  1. 姚開屏. 健康相關生活品質概念與測量原理之簡介. 台灣醫學. 民91: 183-92.
  2. The Taiwan WHOQOL Group. Introduc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QOL-Taiwan version. Chinese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00;19:315-24.
  3. Duncan PW, Wallace D, Lai SM, et al. The stroke impact scale version 2.0: Evaluation of reliability, validity, and sensitivity to change. Stroke 1999;30:2131-40.
  4. Williams LS, Weinberger M, Harris LE, et al. Development of a strok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 Stroke1999;30:1362-9.

對於此文章如有任何問題或指教,歡迎來信至學會,編輯部後續會將您的意見刊載在下一期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