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會訊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李悌愷教授紀念論文獎得獎心得 華人使用不同劑量之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急性腦中風的成果

作者:趙雅琴  (高雄醫學大學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使用靜脈血栓溶解劑(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 Alteplase)治療急性腦中風,至目前為止,仍是唯一較有證據力及較簡便易行的方式。然而其限制也不少,包括短暫的黃金時間窗以及腦出血的副作用。尤其是一旦發生有症狀性腦出血,其死亡率將超過一半以上;故尋找造成腦出血的危險因子,以避免此一嚴重副作用,一直是被熱切討論及研究的重點項目。

  靜脈血栓溶解劑使用的劑量愈高,理論及事實已證明,腦出血的副作用,將強烈抵消使用時所帶來的利益,所以腦出血的危險因子,最明顯就是使用的劑量。而當初在美國早先的所謂〝劑量發現〞實驗〈dose-finding study〉時,就已顯示使用超過每公斤0.85mg時,就會有腦出血的病例出現。然而隨後美國於1995年所做的第一個成功的靜脈血栓溶解劑實驗﹝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NINDS) study﹞卻是使用每公斤0.9 mg的劑量;很可惜至今沒有實驗可以告訴我們,若是採用每公斤0.8或0.85mg的劑量,是否可以獲得更好的成果。隨後歐洲的相關實驗the 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 (ECASS)I及 II,分別採用1.1mg及0.9 mg的劑量,但初步的結果都不是很理想,所以曾經有一段時間,歐盟對於此藥治療腦中風的安全性仍然存疑,一開始並沒有像美國一樣就全面通過,一直到2007年的藥物安全登錄性實驗Thrombolysis with alteplase for acute ischaemic stroke in the Safe Implementation of Thrombolysis in Stroke-Monitoring Study (SITS-MOST) 結果出來後,才全面開放。

  台灣地區是從2004年起,衛生署的食品藥物管理局通過血栓溶解劑Alteplase用於急性腦中風的適應症。很可惜通過時是完全依照該藥外國仿單上的劑量用法,即每公斤0.9 mg的劑量。然而我們知道,亞洲黃種人和歐美白人由於體質(基因)不同,很多藥物使用劑量或副作用發生率,都和歐美有很大的差異。在心血管藥物方面,最有名的就是抗凝血劑可邁丁Coumadin®,亞洲人使用較低的劑量,就可達到和歐美一樣的治療效果。類似的藥物還有肝素Heparin,也是亞洲人需要的劑量較低。由此我們理論上可以推知,Alteplase亞洲人也應使用較低的劑量。事實上,日本已於2006年透過實驗﹝Japan Alteplase Clinical Trial (J-ACT)﹞證明:在日本人身上使用每公斤0.6 mg的劑量,可獲得和歐美每公斤0.9 mg一樣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且之後於日本舉行的大規模市場後登錄實驗,也確定了日本人使用每公斤0.6 mg的Alteplase治療腦中風的合法性。然而到目前為止,亞洲地區仍有不同的意見;有認為低劑量和高劑量沒有差別的,大陸地區也有認為高劑量效果較好者。

  台灣雖然於2004年起開始推動以Alteplase治療腦中風,但是缺乏華人的最適劑量的實驗及數據。因此自2004年起,由台灣腦中風學會推動一觀察型實驗﹝the Taiwan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TTT-AIS) study﹞,共有23家醫院一起參加。我們於2010年先發表第一階段的結果:發現使用每公斤0.9 mg和使用較低劑量(每公斤小於0.85mg)的兩組相比較,歐美劑量組(0.9mg/kg)有較高的症狀性腦出血,三個月後的功能恢復較差,死亡率也較高;這種情形在年紀大於70歲的病人身上更明顯。由於此階段的病人數較少,我們尚不能分辨較低劑量中,每公斤0.6mg, 0.7mg, 或0.8mg,哪一個是對華人的最適當劑量?此實驗的第二階段成果發表於2014年,由於病例數目夠多,首先我們再次證明較低劑量對年紀大於70歲的華人而言,安全性及有效性都較好;其次我們發現,使用每公斤0.6mg的劑量,對70歲到80歲的病人而言,效果最好。因此我們認為,劑量與年齡的交互作用,乃決定病人預後的重要因素。

  我們希望後續能繼續收集更多的病例,再次證實此一結果,並進一步探討70歲以下的最適當劑量,80歲以上病人施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及更進一步研究華人凝血機轉與西方不同之處。

  台灣地區目前將急性腦中風接受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的比例,列為醫院評鑑的項目之一。此立意雖美,但也可能造成醫療資源及醫事人力的分配不均,或為達評鑑標準,在短暫的黃金時間窗內,必須請病患或家屬做出較倉促的決定等情況產生。我們希望未來這一系列的研究,在臨床方面,能更進一步促成此一常規治療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真正嘉惠腦中風的患者。

參考文獻:

  1. Chao AC, Liu CK, Chen CH, Lin HJ, Liu CH, Jeng JS, Hu CJ, Chung CP, Hsu HY, Sheng WY, Hu HH; Taiwan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TTT-AIS) Study Group. Different doses of 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for acute stroke in Chinese patients. Stroke. 2014;45:2359-65.
  2. Chao AC, Po HL, Chan L. Letter by chao et Al regarding article, "standard-dose intravenous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for stroke is better than low doses". Stroke. 2014;45:e303.
  3. Chao AC, Hsu HY, Chung CP, Liu CH, Chen CH, Teng MM, Peng GS, Sheng WY, Hu HH; Taiwan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TTT-AIS) Study Group. Outcomes of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 Chinese patients: the Taiwan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TTT-AIS) study. Stroke. 2010 May;41(5):885-90.

對於此文章如有任何問題或指教,歡迎來信至學會,編輯部後續會將您的意見刊載在下一期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