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會訊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2017學會論文獎第一名-切割型而非內生型的可溶性RAGE與急性缺血性中風預後有關

作者:湯頌君 (國立臺灣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

我在初進入台大醫院神經部接受住院醫師訓練時,即對於腦中風相關臨床治療與研究有極大的興趣。在2005-2006年間,我到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老年醫學中心神經科學實驗室,Dr. Mark P Mattson的研究室進行腦中風相關的基礎研究。兩年期間我們完成了一些重要的基礎研究,最主要的成果為證明神經細胞有特定的類鐸受體(toll like receptors)的表現,且這個受體的活化與下游的發炎反應和急性腦中風後神經細胞的死亡與預後高度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2007年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PNAS)。

回台灣之後,延續相關主題,我們結合臨床檢體及基礎實驗,研究類鐸受體內部配合基HMGB1及循環性可溶性RAGE在中風發生後所扮演的機制。首先利用急性中風的病人檢體發現血中HMGB1及可溶性RAGE在急性中風發生後明顯增加,且可溶性RAGE的濃度與預後高度相關。基礎實驗方面也完成了可溶性RAGE在動物及細胞實驗中關於缺血性腦中風的功能性研究。相關的研究成果發表在2013年的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期刊。

接續的研究則著重於釐清急性中風發生後,可溶性RAGE是來自於內生型的可溶性RAGE(endogenous RAGE, esRAGE)或是被蛋白酶切除的切割型可溶性RAGE(cleaved RAGE, cRAGE)。這兩種可溶性RAGE的結構差異在於esRAGE多了一個穿膜結構(transmembrane domain),因此可以用ELISA的方式直接測量,並因此得以間接得到cRAGE的量。這個是一個多中心收案的臨床研究,包括106位急性中風病患以及150位非中風對照組。結果顯示,中風發生後血中的cRAGE及esRAGE濃度皆會增加,且cRAGE的濃度顯著高於esRAGE。在調整相關的臨床參數之後,cRAGE相較於esRAGE,與預後更顯著相關。

近幾年來,急性腦中風臨床治療發展日新月異,從靜脈血栓溶解治療,到經動脈血栓移除術,乃至腦中風中心的整合治療,均能有效的改善部分個案的急性期預後。然而,仍有一定比例的個案因著各種治療的限制及副作用而留下殘疾。循著目前的方向,可望在未來急性腦中風增加更多元化的治療,並對於神經科學相關領域的研究有更進一步的貢獻與發展。

參考文獻
Tang SC, Yeh SJ, Tsai LK, et al. Cleaved but not endogenous secretory RAGE is associated with outcome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Neurology. 2016;86:270-6. 


對於此文章如有任何問題或指教,歡迎來信至學會,編輯部後續會將您的意見刊載在下一期會訊!